近日,由贵州师范大学、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等多家单位合作的研究团队在Frontiers in Psychiatry在线发表了题为“Global, regional, and national burden of self-harm among adolescents aged 10-24 years from 1990 to 2021, temporal trends, health inequities and projection to 2041”的研究论文。该研究首次基于全球疾病负担(GBD)最新数据,全面描绘了过去三十年全球青少年自伤负担的动态趋势、健康不平等问题,并对未来二十年进行了科学预测,揭示了在总体下降趋势下,不同性别和发展水平地区的青少年正面临着截然不同的风险。
从全球范围来看,青少年自伤是导致伤残调整生命年(DALYs)的第三大原因,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与经济负担。长期以来,虽然全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升,但对于自伤问题的长期变化趋势、其在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和不同性别间的具体差异,以及未来的发展态势,仍缺乏系统性的描绘和深入分析,存在诸多认知盲区。
本研究通过对1990年至2021年间全球204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少年(10-24岁)自伤数据进行综合分析,研究团队发现全球青少年自伤的发生率、死亡率和DALYs率总体呈现稳步下降趋势,并预计该趋势将持续至2041年。然而,研究团队发现,这一总体向好的趋势掩盖了严峻的区域与性别异质性。最引人注目的是,女性青少年自伤的发生率更高,但男性青少年的死亡率却显著更高。
更为重要的是,研究团队发现这种性别差异在不同社会发展水平(SDI)的地区表现各异。在中高SDI地区(如部分欧美国家),男性死亡负担更重;而在低SDI地区,女性的自伤发生负担则更为突出。从区域上看,东亚地区在过去三十年取得了最显著的进步,自伤负担降幅最大;而南拉丁美洲地区则面临最严峻的挑战,负担不降反升。这些发现打破了传统上对自伤问题的笼统认知,揭示了其背后复杂的社会-经济-性别交织影响机制。
本文的通讯作者为贵州师范大学罗禹研究员,共同第一作者为贵州师范大学博士生谭江、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舒燕萍以及贵州中医药大学李青。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等资助。